参见《仪礼经传通解》卷五《五宗》,《朱子全书》第2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、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2年,第202页。
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。这个天下是中华文化,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薪火传承。
他讲天下,是天下之大事。孔子站在岸上,望滔滔江河东流不返,这时他或许想到,日子一天天过去,年岁一载载老去,因此而发身世之叹。士大夫当以明道救世为己任。6有学者认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, 就是从顾炎武的主张中获取了有益的启示。然而不久他即以四海、四方等词代替华夷概念。
又说丈夫志四方,有事先悬弧,焉能钧三江,终年守菰蒲。士子挥笔著作,意在布教化、整风俗。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,神明至。
在《齐物论》篇中,庄子对人好自以为是的弊病作了淋漓尽致的分析与批判。总之,黄老道家非常重视贤能。比较典型的帝师类文献,传世文献可以《黄帝内经》《六韬》《大戴礼记·武王践阼》为代表,出土文献可以马王堆帛书《九主》、马王堆医药养生类竹简《十问》、清华简《殷高宗问于三寿》《汤在啻门》为代表。这是说一个人是否有资格君临天下,取决于他是否有贤德和才能,而不取决于血统是否高贵。
(参见[加]贝淡宁:《贤能政治——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》,吴万伟译,中信出版集团,2016年。不能只强调或重视这一面,而放弃或轻视另一面。
因其所贱而贱之,物无不贱也。君得其志,苟利国家,不求富贵。在第十九章中,老子再次指出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例如《汉书·艺文志》五行类有《黄帝诸子论阴阳》二十五卷,黄帝诸子,即封钜、大挠(又称大填)、大山稽(又称太山稽)、力牧(又称力黑)、风后、大鸿(又称鬼臾区)、封胡、孔甲、岐伯、伶伦、天老、五圣、知命、规纪、地典、常先、羲和、隶首、容成、俞拊等。
中五有公人、忠人、信人、义人、礼人。(《韩非子·人主》) ⑥《左传》《国语》有很多次此类记载,这方面论述可参王国良:《儒家贤能政治思想与中国贤能推举制度的发展》,《文史哲》2013年第3期。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。③儒家典籍可举建官惟贤,位事惟能(《尚书·武成》)。
黄老道家在人才的使用上,还特别强调所谓的自为,而非为我。例如《淮南子·齐俗》云: 昔太公望、周公旦受封而相见,太公问周公曰:何以治鲁?周公曰:尊尊亲亲。
利用和把握贤能之士的要点在于遵循万物之自然,即充分利用万物的多元性和互补性,尽可能多地选拔、掌握各种专业人士,并注意激发他们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、创造性,同时扬长避短,相互配合,从而兼用而材使之,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。与其做加法,不如做减法。
(24)王念孙认为函食当作承食。天下脊脊大乱,罪在撄人心。(39)这里重点在于因人善任,以及才尽其用。乐嗟苦咄,则徒隶之人至矣。(《老子》第七十七章)在民众面前,不以主宰者自居,处处注意克制与让步的统治者,即便真的有聪明才智,也故意不将其显露出来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,这就是所谓的不欲见贤。海水广大,非独仰一川之流也。
如《天下》篇在论说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情形时说: 天下大乱,贤圣不明,道德不一。《文子·自然》也有类似的话:言不放鱼于木,不沉鸟于渊。
王者之论……尚贤使能,而等位不遗故君人者……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(《荀子·王制》)。(《老子》第十九章)可见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保持素朴和寡欲。
真人者,不视而明,不听而聪,不行而从,不言而公。黄老道家既认识到个人能力的有限,又希望达到最大程度的政治效益,因此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前提下,通过最高领导者的无为与尊贤,以充分调动各种贤能之士(帝师与贤臣)的技术与能力,就成为黄老道家贤能认识的主要倾向。
(16)此句,郭店楚简本作绝智弃辩,民利百倍。第二,黄老道家不像庄子那样只关注个人的逍遥即可,而必须对贤能做出安排与使用。这一解释虽然并非没有道理,但结合下文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。黄老道家致力于将道家理论与现实政治相结合,力图从根本上提出打通天人关系的、无处不宜无时不宜的政治主张。
因此,犹如北辰居中而众星围拱的天道体系,人间政治必然表现为以君主为中心、以贤能之士为辅助的统治体系。因此,老子主张屈君伸民,即通过统治者的克制和让步,来换取民众的生机和活力。
)本文虽然也使用贤能政治这个概念,但不讨论其在当今政治体制中的影响和作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庄子意识到,如果人想要获得这样的生存,就必须首先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,那就是,在大道和天地面前,人是极其渺小的,人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,人的智力不是无穷的,人的政治行为不是万能的。不能把一种价值、方法、作用绝对化。
以俗观之,贵贱不在己。例如,《鹖冠子·博选》云: 北面而事之,则伯己者至。(14)这就把尚贤理解为不看重实际才干,而追求那些徒有虚名的东西。探索人怎样才能合理地、有尊严地、甚至诗意地生存下去。
人莫不自为也,化而使之为我,则莫可得而用矣。就其内容而言,贤能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设计,既可以指向君主,也可以指向臣下。
不战功而尊,则谓之贤。人总是以此为是、以彼为非,导致此亦一是非,彼亦一是非,各凭己见、各执己说,永不相让,争论不休。
春秋战国时代,社会结构变动剧烈,政治制度变化强烈,国家之间竞争激烈。古代善于治理者,非但不希望人民成为智者贤者,反而要愚之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